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,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,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。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《隐私条款》

正道同行 | 黄晴海律师:从汽车工程师到法律守护者的跨界旅程

发布时间 2025.09.28 作者

在多数人遵循线性成长的轨迹中,有些人敢于在半途转向,奔赴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战场。黄晴海律师便是这样一位“非典型”的法律人。他曾以汽车为梦,深爱发动机的轰鸣与赛道的激情,却在命运与理想的交织中,毅然转身,走入律所,成为一名以专业与温度为客户纾困解忧的律师。他的故事,关乎选择,关乎坚持,更关乎一份始终未变的追求——对公平的守护、对价值的追寻。

一、跨界转身:从汽车工程师到法律追梦人

1、初心萌发:法律与汽车的少年抉择

黄律师对法律的最初向往,萌生于高中时期。彼时的他学业繁重,却在偶尔观看法治题材影视剧的间隙里,被律师秉烛梳理案卷、法官当庭明断是非的形象深深打动。那种为普通人争取公平的精神,无声地深植在他心中。

然而,少年之梦往往多彩却也徘徊。同在那个时期,他对汽车的热爱亦达到沸点。他能准确识别市面上绝大多数汽车的型号与配置,痴迷于F1赛事中极速背后的科技与勇气,甚至对许多小众车型如数家珍。于是在高考志愿的十字路口,他选择了更贴近“热爱”的汽车工程专业。他回忆道:“那时候觉得,能亲手把图纸上的汽车变为现实,是一件无比有成就感的事情。”

2、契机降临:一次维权经历重燃法律火种

真正让黄律师重新走向法律的,是社会给他上的“一堂课”。工作不久,他的家人遭遇拖欠工资的纠纷。原本对法律程序一无所知的他,毅然拿起法律武器,开始自学维权。那段日子,他翻法条、写材料、跑流程,最终成功争取到赔偿。

他坦言:“那种凭借自身努力切实帮助家人摆脱困境的踏实感,是之前做技术工作时从未有过的体验。”法律于他,不再仅是荧幕中的宏大叙事,而是可触可及、能够真正运用于生活中的工具。从此后,他主动关注法律问题,帮朋友分析案例,也在看到社会新闻时思考维权路径。那份曾被搁置的法律初心,在现实的催化下再次苏醒。

3、全力备考:司法考试中的自我超越

2016年,黄律师做出了一个在许多人看来“冒险”的决定:辞去工作,全心备战国家司法考试。那时,他已从汽车工程专业毕业六年,重新捡起完全陌生的法学知识,既要面对“零基础”的压力,更要承担“一旦失败,时间与精力都将付诸东流”的风险,身边不乏质疑之声。

备考的日子,他至今记忆犹新:每天八点准时落座自习室,直到深夜才离开。刑法、民法、诉讼法……无数陌生概念和复杂规则需从头啃起。真题错误率高时,他也焦虑、自我怀疑,却从未真正退缩。他把易混淆的知识点写满纸条,贴于桌前、镜边,反复记忆;难理解的内容,就一遍遍听课直至透彻。

2017年初冬,他以400余分的高分一举通过考试。“查到成绩那一刻,手都是抖的。”他笑着说,“那段岁月告诉我:只要你足够坚定,山海皆可平。”

4、学术进阶:在人大法学院重新理解法律

此后,他进入律师事务所实习,并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法律硕士。求学期间,一段印象深刻的学习经历,来自某位全国人大法工委专家教授的“婚姻法”课程。教授不从条文本身讲起,而是剖析立法背景与社会现实。

比如在讲解“夫妻共同财产”时,教授结合城乡差异、地方风俗,说明为何法律不可“一刀切”,而须留出灵活空间。再比如“彩礼”在法律与习俗之间的平衡,体现出法律对多元现实的尊重与包容。

这节课刷新了黄律师对法律的理解:“我才意识到,法律不是冷冰冰的规则,而是‘活’的智慧。它要读懂人心、回应社会,并在复杂现实中寻找公平。”这也为他日后处理案件奠定了基调:不止于判例与法条,更须回归人性与生活。

微信图片_20250925093208_20_32.jpg

二、执业起步:从屡屡被拒到独当一面

1、艰难入门:五十次碰壁的试炼

跨行业、跨专业、28岁转行——这些标签让黄律师的求职之路格外艰难。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,偶有面试,也总被质疑:“为什么这么晚选择转行做律师?”“没有法律相关工作经验,如何胜任?”

但他并未气馁,累计面试超过五十家律所后,他终于等到一个实习机会。“这段‘破冰之旅’让我更相信:背景或许不完美,但坚持可以为自己打开一扇窗。”

2、实务成长:在挫折中沉淀专业

真正步入律师实务,他才发现通过法考仅是一个起点。写文书、整证据、立案件,每一步皆需重新学起。他清晰记得第一次独立起草起诉状的情景:不仅份数准备错误,连诉讼请求也写得模糊不清——未列明金额、计算依据。指导律师严肃地指出:“法院需要的是明确、可执行的请求,而非笼统的诉求。”

那一刻他恍然大悟,从此养成写“实务笔记”的习惯:记录各种文书格式、证据清单规范、沟通要诀等等。他每天早到半小时规划工作,晚走一小时复盘总结,反复研读优秀案卷,拆解胜诉策略,“材料准备好后反复核对3遍”也已成为他的工作习惯之一。半年后,他终于能够独立处理案件,完成从理论到实战的蜕变。“正是那些手足无措的瞬间,让我真正成长为一名律师”,他总结道。

3、跨界优势:技术+法律的双重洞察

黄律师并未将自己的汽车专业背景视为短板,反而逐渐将其转为差异化优势。本科阶段系统学习汽车工程的核心课程,掌握了汽车研发、生产的技术逻辑,六年汽车研发设计工作经验,也使他能精准把握汽车类专利案件的技术细节。而备战法考与攻读人大民商法律硕士期间的法律专业训练,则让他能快速理解、驾驭专利撰写、侵权判定等法律议题。他表示:“我能看懂技术图纸,也能理清法律争议。这种复合视角,让我在知识产权案件中更容易抓住关键。”

微信图片_20250925093208_19_32.jpg

三、结缘上正恒泰:信赖与机遇的双向奔赴

与上正恒泰的结缘,来自一位高中同学的引荐。同学向黄律师详细介绍了律所的情况,有了这份“熟人背书”的信赖和详细交流后,最让黄律师心动的是律所“轻松而有责任感”的氛围。这里没有厚重的层级隔阂,合伙人愿意与年轻律师平等交流;更难得的是,律所明确倡导“给年轻人成长空间”。对于转型期的他来说,这无疑是最有力的支持。“他们不只看你的背景,更看重你是否愿意学、能否扛得住。”

此外,律所业务范围广泛,涵盖知识产权、民商诉讼等多个板块,这为黄律师提供了宽阔的成长路径和综合历练的机会。对他而言,这里不仅是职业的起点,更是理念的契合之地——“在这里,我既被信任,也被期待。”

四、执业心得:如何赢得客户信任与尊重

1、真诚为本:不夸大、不隐瞒、不承诺

在黄律师看来,律师与客户长久信任的基石,首推“真诚”。他始终坚持“如实告知风险,不夸大能力,不轻诺结果”。面对客户对胜诉的迫切期待,他会明确提示可能的风险,并解释成因与应对策略。他认为,保守评估不是缺乏信心,而是专业与负责任的表现。

2、耐心沟通:听懂情绪,讲明白话

黄律师重视倾听,尤其是当客户情绪激动时——“让他们把话说完,有时比急着给方案更重要。”而且,黄律师擅长将法律语言“翻译”成客户(尤其是企业技术人员、非法律背景的管理者)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。比如向技术人员解释专利侵权判定的“全面覆盖原则”时,他会类比汽车装配“只有所有零部件都符合设计图纸,才能组装出合格的汽车;专利侵权也一样,只有被控产品包含专利的全部技术特征,才构成侵权”。

3、专业立身:细节决定成败

他坚信,律师的核心价值在于专业能力。因此无论是案情分析、文书撰写,还是出庭辩论,他都极尽细致、严谨,力求每个环节经得起推敲。而他的技术背景,更使他在专利、知产类案件中表现突出,能洞察纯法律背景者难以注意的技术细节。

4、换位思考:洞察客户真实需求

很多客户的诉求不仅是“赢”,还希望控制成本、维护声誉、保住合作等。黄律师擅长用结构化思维梳理客户复杂需求,主动探询客户的隐性需求,明确核心目标与解决路径,在合法框架内提供多赢方案。“律师不能只顾法律条款,更要看到条款背后的人。”

5、透明汇报:让客户全程安心

他注重过程透明,会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汇报进展。即便遇到挫折,也会第一时间与客户沟通,共商对策。这种“全程在线”的负责态度,也让许多客户与他建立了超越委托关系的长期信任。

微信图片_20250925093208_18_32.jpg

五、结语:在变化的世界中坚守不变的追求

在黄律师看来,当前律师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。传统业务竞争日益激烈,而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正呼唤真正懂行又能服务的法律人。

他始终相信,专业与真诚才是这个时代律师最可靠的“通行证”。他不鼓励急于求成,而是希望年轻法律人深耕专业、积累口碑、坚守初心。

正如他所说的:“别害怕起步时的‘慢’,也别焦虑当下‘难’。只要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,时间终会为你证明价值。”而这,也正是他从工程师走向律师的旅程中,最深刻的体会。

未来,相信兼具技术背景与法律专业素养的他,能在知识产权等交叉领域持续深耕,为行业带来更多价值。他也将继续带着专业与真诚的赤子初心,在守护公平的道路上行稳致远,成就客户,亦成就自己。


更多内容
  • qinghaih@hengtai-law.com

  • 021-68816261

  • 公司商事/民商事争议解决/劳动人事/刑事辩护与刑事合规

  • 中文、英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