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 take your personal privacy very seriously and when you visit our website, please agree to all cookies used. Further information on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is available at《Privacy Policy 》

Walking on the Path of Justice | Lawyer Shang Sijia: From Referee to Guardian, An Unceasing Pursuit of a Legal Professional

release time 2025.11.27 author

在庄重的审判席上,她曾身着制服,是是非曲直的裁判者;在激烈的辩论席上,她为维护当事人权益而据理力争,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。身份的转变,未曾改变她对法律的信仰与追求。她是尚斯佳,一位将司法人员的严谨洞察与律师的缜密思辨融于一身的法律人。回首她的职业旅程,既有求学时的孜孜不倦,也有审判席上的历练沉淀,更有转型律师后的全新探索。这段独特的经历,塑造了她低调务实、底蕴深厚的专业风采。


01
初心与启航:法律生涯的起点



(一)影视启蒙与社团实践:叩响法律之门



童年时期,荧幕上影视剧中正气凛然的法官、雄辩的律师、睿智的检察官形象,在尚律师心中播下了对法律世界最初的好奇与向往。然而,真正让她决心走近这门学科的,是高中时代推理社团的实践。她原以为只是推理小说读书会,却幸运地遇到了一位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的指导老师。“老师带着我们做各种刑事、民事案例分析,还组织我们去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旁听庭审,”尚律师回忆道,“那是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法庭的流程,与电视台播放的海外政律剧截然不同,于是决心要深入了解这个真实的法治世界。”千禧年初,信息尚不发达,对中学生而言,《民法通则》《合同法》等概念遥远而陌生,但这些社团活动无疑为她打开了一扇窗。



(二)民法的耕耘:从晦涩难懂到常读常新



进入大学,系统化的法学学习正式开始。尚律师坦言,初遇梁慧星先生的《民法总论》时,感觉非常抽象,“一天也读不了几页”。当时任课老师的一句话让她记忆犹新:“对于你们这些没有法学基础的新生来说,可能阅读起来比较困难,但其实这本书2小时就能读完了。”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理论的巩固,她逐渐领略到民法学的精妙。“后来再回头翻阅,阅读速度确实大大提升,”她还表示,“直到现在,工作中遇到专业问题,我仍会时常把这本书找出来重温,基础理论常读常新,能帮助我更好地融会贯通。”



(三)实习初探:理论与实践的第一座桥梁



大学期间的两次实习——律所暑假实习与法院毕业实习,对尚律师而言印象深刻。她非常感恩遇到了两位极具责任心的“师父”。“在律所,师父教我如何撰写起诉状、答辩状,如何系统地准备证据;在法院,师父则带我完整经历了从发送传票、开庭、外出调查、草拟文书到结案归档的全流程。”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,书本上的静态知识如何通过实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也为她日后无论是从事审判还是代理工作,都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。


02
积淀与转型:从审判席到辩论席



(一)司法生涯:在审判席上洞察社会变迁



毕业后,尚律师进入了法院系统,开始了多年的一线审判工作。这段经历赋予了她丰富的审判经验和独特的视角。她擅长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继承纠纷和金融类合同纠纷两大类。在她看来,这两类案件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。“我处理过的遗产,从早期的农村宅基地房屋、普通存款,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有价证券、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。合同纠纷也是如此,尤其是金融类合同纠纷数量显著上升,司法系统也因此专门设立了金融庭、金融法院来应对。”


此外,多年的审判工作还让她练就了一项“隐藏技能”——调解。她深刻理解到,从时间、经济成本及社会效果综合考量,调解往往是解决争议的“最优解”。尚律师认为,设计合理有效的调解方案供当事人参考,化解矛盾,这其实也契合当前大力推动民商事调解的趋势。



(二)职业新篇:从司法人员到律师的转型



在法院工作多年后,尚律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职业选择——转型成为一名执业律师。谈及原因,她用了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这句轻松的话语来概括,背后则是她对专业广度与深度的追求。“法院的庭室分工很细,如果不更换岗位,长期接触的案件类型相对固定。我希望能够突破这种局限,接触更多元化的法律实践,挑战自我。”


这一转变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挑战。“在审理案件时,处理合同纠纷,有约定从约定,无约定根据法律规定去居中裁决。做律师后,尤其是作为企事业单位的驻场律师,大量工作是合同审核与合规,思维必须切换到‘防患于未然’的模式,思考如何通过条款设计最大限度维护客户利益,避免未来产生歧义和纠纷。”她认为,相较于应届生,已有的审判经验让她能更快地适应律师角色,但她也深知,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才是关键。



(三)办案感悟:于细微处见真章,于理论中求创新



作为律师代理诉讼案件,尚律师认为“最大的挑战也是大多数案件共通的困难,就是如何有效说服法官采纳你的观点。”她分享道:“对于事实,要用时间轴、表格等可视化方式让法官迅速理解;对于理论,则需详细阐述并辅以类似案例参考。开庭前必须做好全面准备,对案件烂熟于心,才能从容应对庭审中的各种突发问题。”


谈及印象深刻的案件,尚律师将其分为两类。一类是“还原事实型”,例如需要从海量银行流水或订单中逐条筛选关键信息的经济纠纷。“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材料,无论是己方还是对方提交的,都要认真翻阅,细节往往藏在其中,甚至可能改变对案件法律关系的定性,这项工作极度需要耐心和细心。”另一类是“阐述理论型”,这类案件往往涉及前沿或新颖的法律问题,无法单凭经验解决,因此需要回溯法学理论,进行大量深入研究。


尽管已有多年丰富的理论和实务经验,尚律师仍谦逊地表示,自己并无特别的成果。不过,因处理过一些相对小众的纠纷,如涉及农村宅基地房屋的确权继承、票据类金融纠纷等,自己偶尔会被同事请教。“这些经验或许应用场景变少了,但其中锻炼的办案思路和分析能力,对处理其他案件也大有裨益。”


03
加入上正恒泰的温暖港湾


尚律师用“有温度的大家庭”来形容上正恒泰。所内的前辈们不仅在各自领域建树颇丰,而且对新人极具耐心。她特别感谢李备战律师和李荃律师给予的指导。“刚入所时,我作为值班律师长期派驻在外,但无论是在工作合作还是律所活动上,事务所都常常与我保持联系,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集体的关怀。”这种开放、互助的氛围也为她提供了持续成长的沃土。“前辈们专业领域各异,每次合作都像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无止境。”


04
守正与拓新:一名法律人的成长箴言



微信图片_20251124140026_142_43.jpg




(一)专业之路:经验积累与终身学习



在尚律师看来,专业优势的形成非一日之功,核心在于持续的经验积累和终身学习。她感恩于职业生涯每个阶段遇到的良师益友,也从不敢懈怠。“无论是早期在法院,还是后来在律所,师父们的悉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。同时,我自己也坚持参加专业培训、研读专著、分析典型案例。”她认为,法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,入门或许不难,但要深耕下去,就必须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中汲取养分。



(二)沟通之道:真诚细致,洞察需求



尚律师用“耐心、细心,还有一份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来总结自己的性格特点,这恰恰成就了她与客户沟通的优势。耐心使她能够倾听客户完整陈述;细心和乐于探究的精神,则可以让她从繁杂的材料和描述中挖掘出影响案件的关键细节。


尚律师坚信“真诚是必杀技”,在法律事务上始终坚持“打直球”,坦诚分析风险,专业给出建议。“精准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是第一步,有时客户自己也没想清楚,需要引导其准确表达。过程中客户有情绪是正常的,我过去的调解经历让我能比较坦然地应对,重点是共同寻找解决方案。”



(三)时代浪潮:保持本真,善用科技



面对自媒体时代给律师行业带来的变化,尚律师有着清醒的认知。“流量固然重要,但必须坚守法律底线。案件终究发生在现实世界,最终要落到线下扎实的工作上。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,才是根本。”对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,她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,“学习相关技术非常有助于提升效率,但决定案件成果的,永远是律师的专业判断和工作能力。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学习新知识,同时不盲从,坚守专业精神。”


从对法律充满好奇的少年,到庄重裁判的司法人员,再到细致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律师,尚律师一步步走来的经历,是法律人不断追求专业精进与个人成长的生动写照。在她身上,司法人员的严谨与律师的敏锐交织,丰富的经验与低调谦和的态度并存。她始终相信,法律工作的真谛,在于对法治精神的坚守、对专业知识的敬畏以及对每一个委托人的尽责。在这条法治人生路上,她将继续怀揣初心,步履不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