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,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,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。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《隐私条款》

正道同行 | 兰腾律师:“真诚为舟、专业作桨”的建工领域执业之旅

发布时间 2025.07.29 作者

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建筑丛林与法律条文编织的规则之网间,兰腾律师以其独特的经历和专注的精神,成为了一名在建设工程领域深耕的优秀律师。他的故事,始于一次高考的“误打误撞”,成于一线工地的实践淬炼,最终在法庭之上绽放其心之所向的专业光芒。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,聆听一段关于选择、坚持与突破的职业旅程。

法槌初声:从懵懂到热爱的求学之路

与法学的相遇,于兰律师而言,更像一场充满偶然的缘分。高考志愿填报时,北京交通大学法学专业在其所在省份仅招收一人,而前一年的录取线竟高过北大。与父母商量后,他们判断如此高的分数会让许多考生望而却步,于是兰律师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填报,最终如愿叩开了法学之门。

彼时的他,对法律的认知还停留在《重案六组》式的刑侦想象里——模糊觉得法律是“将坏人绳之以法”的工具,对警察、法官、律师等职业的理解尚显懵懂。直到踏入大学校园,系统接触法学课程,他才逐渐发现:这门学科既严谨抽象、体系精密,讲究逻辑与法律事实的严丝合缝;又深深扎根于生活肌理,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紧密相连,充满实践的温度。

c32af6a346349020f5700e635d73f415.jpg

大学时光里最幸运的是遇见班主任徐晓峰老师。徐老师是首都高级法律人才库专家、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起草小组成员,不仅以深厚的民法造诣照亮了兰律师的专业之路,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他心中“完美大学老师”的具象。徐老师的课堂从无定规:不指定教材,没有PPT,甚至不带公文包,每次仅夹着一个牛皮纸信封走进教室——里面装着粉笔与常年不离的中华烟。一上课,他便在黑板前挥洒自如,一节课往往要写满四五面板书,字迹行云流水,思路一气呵成。下课铃响时,他停笔、点烟,学生们立刻围拢提问,民法的艰深与趣味被一点点拆解。

正是这样的课堂与课间,徐老师像位耐心的领路人,带他走进了民法的瑰丽世界。如今兰律师深耕以建设工程为主的民商事领域,正是源于当年徐老师点燃的兴趣火种,以及那些潜移默化间传递的专业密码。

砺剑锋芒:从央企法务到专业律师的转型

(一)初入职场:工地泥泞中的踏实沉淀

大学毕业后,兰律师入职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,虽担任的是法务专员,却在最初两年被派驻到建筑施工项目一线。工地的日子与他对央企法务的想象相去甚远:白天踩满泥泞,夜晚在混凝土泵车的轰鸣中难眠,简陋的条件一度让他怀疑职业价值和前景。

7c446fbeafb1b301f8c7a79a289dacbd.jpg

转机来自项目总指挥刘总的点拨。这位深耕建筑行业数十年的“老法师”多次与他谈心:“即便将来回总部,也得先懂行业。不懂项目运作、企业逻辑,法务工作只会浮在空中。” 这句话点醒了迷茫中的兰律师。他开始沉下心观察施工流程,琢磨人员、材料、机械的组织逻辑,理解各方商务关系,逐渐从“局外人”变成“局内人”。这段扎根一线的经历,成为他后来得以深耕建设工程领域的扎实根基。

(二)实战锤炼:从工伤小案到16亿巨案

刘总不仅点拨迷津,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,将安徽片区的法律工作放手交予兰律师处理。他清晰记得自己独立办理的第一个案件——一起工伤纠纷。当时作为仅有书本知识的“小白”,他既不懂程序,又无前辈可问,但刘总的鼓励给了他莫大的勇气:“放心大胆去做,哪怕有损失,公司给你兜底。”于是,凭着这份信任和自己的一股韧劲,兰律师跑现场找证人、翻资料室查证据,多番努力下最终成功让仲裁委认定工人与总包无劳动关系,驳回其仲裁请求。此后,劳动争议、讨薪纠纷、分包合同纠纷、挂靠经营纠纷......繁杂的一线案件让他在实战中快速成长,逐渐能独当一面。

两年后,兰律师调回分公司总部担任法务,工作范围扩展到项目投标、合同谈判、诉讼开庭、风险防控及合规建设等多个维度。工地一线的宝贵经历,为他应对这些更复杂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55f52877f641a9acea2c9aa13967e2d6.jpg

2017年,一场“硬仗”让兰律师进一步领略到诉讼的魅力。由于合作方长期拖延结算与付款,公司决定起诉某项目的建设单位,诉讼标的额高达人民币16亿元。鉴于案件重大且时间紧迫,而央企聘请外部律师需经过复杂漫长的程序,公司领导果断决策:由兰律师等4名内部法务组成攻坚小组,负责前期的证据收集整理、案件策划、起诉材料起草及诉前财产保全工作。

起初,由于项目人员变动频繁、资料管理不善,证据收集异常艰难。兰律师带领团队在资料室“翻箱倒柜”整整一周,从堆积如山的工程文件中一点一滴搜寻关键证据。最终,兰律师带领团队顶住了“时间紧、任务重、压力大”,如期完成任务。后来兰律师得知,此案当时不仅是公司有史以来标的额最大的诉讼案件,也是浙江省标的额最大的建设工程案件。

(三)职业觉醒:从法务到律师的角色转变

参与16亿案件的后续处理时,兰律师与外部律师团队的深度合作,让他看到了职业的另一种可能。这段经历促使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方向,兰律师说“在8年的企业法务工作中,我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在于诉讼纠纷的处理,相较于企业法务,我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专注于诉讼业务的工程律师。”

这种转型的底气,也源于他独特的经历:前两年扎根项目一线,让他熟悉工程全流程与造价知识;总部法务经历,则让他从企业管理运营视角理解建筑行业。然而,从法务转为律师,兰律师从一开始就深刻认识到,核心在于心态与角色的重塑:法务是“内部管理者”,可依靠团队与流程;律师是“外部服务者”,需独自面对不同客户,在推诿中协调,在困境中破局。

WechatIMG1146.jpg

此后,为补上转型的专业缺口,他大量研读工程法律专著、参加行业培训、研究典型案例,在持续学习中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处理复杂纠纷的能力。

(四)经典之役:绝境中的精准反击

兰律师转型后代理的一起建设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,可谓诠释“绝境逢生”的经典案例。兰律师代理某项目中的A公司(基坑围护斜抛撑施工方)起诉B公司(总包方)支付拖欠的工程款,不料B公司反诉,主张因A公司施工存在严重质量问题,要求赔偿巨额损失。

起初,B公司提交的证据堪称“完美闭环”:试验报告显示60%的斜抛撑质量不合格,现场照片显示A公司的施工工程存在弯曲断裂等质量问题,并由此导致B公司被迫采取补救措施、导致额外费用及工期延误,一切证据直指A公司责任。一时间,A公司不仅可能拿不到工程款,还要面临巨额赔偿,局面岌岌可危。

fd04ed2ff082d8e04f87683fa91d5238.jpg

此时,兰律师团队在大量繁杂的证据中敏锐捕捉到一个细节:B公司提交的专家论证提到“硬土层埋深异常,最大加深3米”。团队立刻调整诉讼思路:不否认检测数据,转而论证数据不达标的根源——A公司按原设计施工,而硬土层埋深远超预先的地质勘查报告显示的深度,导致桩体无法按原计划插入硬土层,因此造成的检测数据不达标,责任不在施工方A公司。

他们向法官清晰阐释:“判断质量合格与否,不能只看数据,更要看原因,地质风险不应由施工单位承担”。最终,法院采纳其意见,判决支持A公司全部诉请,驳回反诉。这场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”的胜诉充满惊险,看似必败的战役,却凭借对专业细节的极致洞察和对法律规则的深刻理解,实现了惊天逆转。正如兰律师所说“在证据对我方非常不利的情况下,仍然要秉持为客户负责的态度,不轻言放弃,不放过每个细节,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也要全力以赴。”

执业沃土:与上正恒泰的温暖同行

提到与上正恒泰的相遇同行,兰律师表示最重要的是被这里的文化与氛围吸引,这让他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在这里,律师与合伙人之间的合作、交流、探讨蔚然成风,事务所定期举办内外部专业培训、温馨的生日会、增进凝聚力的团建等各类活动,大家共同构建了一个积极向上、互帮互助的平台。

eb35f2d7d76fcb5d7e9e57a41caf42c4.jpg

兰律师回忆道,刚来事务所时担任助理期间,带教宋振律师从法律检索、客户沟通、文书写作、案情分析、庭审应变、与法官沟通等等方面给予他全面的指导,并大胆放手让其独立办理一些诉讼案件,使其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。同时在转型初期,由于对建筑工程领域外的其他各类案件难免生疏,事务所的其他年轻律师也无私分享经验,帮他快速融入,这些都让他倍感温暖。

兰律师还特别提起,事务所的很多合伙人非常乐于与年轻律师合作、提携年轻律师,孙加锋律师尤其给予了他很多支持。每一次合作,合伙人的丰富经验、临场应变的能力和准确把握诉讼大方向的能力都让其受益匪浅。

兰律师记得每一位曾无私给予他帮助的前辈、伙伴,从他口中听到了太多被感谢的名字。在他看来,事务所不仅是工作场所,前辈提携与伙伴同行,更成就了一个“有温度的成长共同体”。这里的协作精神,让他在转型路上走得更稳。

心法箴言:真诚为舟,专业作桨

(一)执业之本:真诚、专业

兰律师性格内向、谨慎细致,他坚信“真诚是最好的名片”。执业初期,建筑行业客户大多更信任熟人推荐或者有名气“有资源”的律师,赢得客户的信任非常困难。但是,通过深入剖析案件、站在客户立场谋划、坦率沟通利弊,他一次次依靠专业与坦诚打动客户。久而久之,许多客户成了朋友,还主动为他推荐业务,兰律师笑着说“客户非常愿意向身边朋友推荐专业靠谱的律师。”

(二)成长之道:探索深耕,感恩前行

对于执业初期的年轻律师,兰律师建议大家先多元尝试,在广泛接触中找到深耕领域。谈到他自己的成长,无论是担任法务期间,还是转型为律师,他始终认为离不开前辈的提携,并无比感激他们给予的充分信任,赋予他在实战中快速成长的机会。兰律师说道:“执业初期,合伙人前辈是年轻律师最大的‘客户’,懂得感恩与珍惜机会,才能走得更远。”

(三)未来之思:深耕专业,善用科技

面对法律咨询公司兴起、人工智能冲击等行业变革,兰律师认为,律师需在细分领域深耕,打造“专业标签”;同时要主动拥抱技术,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提升效率。“行业在变,但‘解决问题’的核心不变,关键是用更专业的能力、更先进的手段,为客户创造价值”——这便是兰律师对于职业未来的思考与应对之策。

从高考志愿的“误打误撞”,到工地一线的“泥泞洗礼”,从16亿巨案的“临危受命”,再到困局诉讼中的“绝地反击”,兰律师通过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逐渐收获了他的职业硕果。他的故事,是关于在实践中求真知、在挑战中炼真金的生动写照。如今,他已是建设工程法律服务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专业之星。然而,无论走得多远,那份源于徐老师启蒙的对民法的热爱,那份在工地现场磨砺出的务实精神,那份在上正恒泰感受到的同侪情谊,以及那份对客户、对案件、对专业的真诚与执着,始终是他最闪亮的底色。